.jpg)
城市地下電力管網(wǎng)服役二十年后,普遍出現(xiàn)混凝土排管粉化、金屬支架銹蝕、內(nèi)徑縮小等問題,直接推高線損與故障率。采用改性聚丙烯(MPP)電力管進行原位改造,可在不新增路由的前提下,把載流量提升30%以上,并徹底杜絕鹽堿腐蝕。要讓“拆舊”與“新裝”真正無縫銜接,必須抓住五個關(guān)鍵動作。
一、精準定位:拆前“做減法”
先用管線儀與CCTV機器人雙重驗證舊管走向,確認電纜是否帶電;隨后用油漆在地面畫出“三線”——管中心線、切割線、機械禁入線,把拆除面縮到最小,減少擾民與道路開挖量。
二、分段拆除:先“松綁”再“斷骨”
沿切割線用金剛石鏈鋸開槽,深度控制在舊管外徑1/2處,避免一次切穿造成路面塌陷;每1.5米一段頂松后,用液壓鉗橫向夾碎混凝土,讓鋼筋自然裸露,再用角磨機逐根剪斷,既降低震動,又方便鋼筋回收。拆下管節(jié)立即用防墜蓋板封口,防止土塊進入電纜間隙。
三、原孔保護:給電纜穿“防彈衣”
裸露的運行電纜用兩層10 mm防火布+PVC波紋套管包裹,套管外再纏黃色警示帶;底部墊10 cm厚細砂,形成柔性緩沖帶,防止后續(xù)熱熔對接時焊渣飛濺灼傷外護套。
四、MPP敷設(shè):一次成型,拒絕“二次搬運”
1. 管枕預(yù)排:按設(shè)計縱距1.2 m先擺好可調(diào)節(jié)管枕,枕底用φ8鋼筋“井”字焊接固定,高程誤差≤3 mm。
2. 熱熔對接:選用220 ℃恒溫焊機,切削后管端間隙<0.3 mm,加熱板抽離時間≤6 s,冷卻階段用風扇加速,單口冷卻時間≥4 min,杜絕“冷接縫”。
3. 電纜過渡:在MPP管口套半導(dǎo)電滑輪組,用慢速卷揚機以6 m/min勻速牽引,牽引力不超過電纜允許側(cè)壓力的60%,避免內(nèi)護層起皺。
4. 管口封堵:電纜就位后,先用發(fā)泡膠填充1/3,再用速干環(huán)氧樹脂封口,達到IP68級防水,防止泥沙回流。
五、分層回填:讓沉降“歸零”
管頂30 cm內(nèi)用中粗砂人工灑水夯,每層厚度≤15 cm,密實度≥90%;30 cm以上用6%水泥改良土,每50 cm一組環(huán)刀檢測,壓實度≥95%。最后鋪鋼板臨時恢復(fù)路面,72小時后做彎沉試驗,彎沉值<0.5 mm方可開放交通。
把拆除當“外科手術(shù)”,把新裝當“血管搭橋”,舊管網(wǎng)改造就不再是“開膛破肚”的大工程,而是一場精準、可控、可復(fù)制的微創(chuàng)升級。